崇禎十一年,大明王朝正在內憂外患的重重圍困中苦苦掙扎。崇禎皇帝雖然費盡心機、嘔心瀝血,想扭轉明朝滅亡的趨勢,但十余年辛苦憂勞,卻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關外的皇太極帶領八旗鐵騎攻城略地,所向無敵,甚至幾度突破長城進入內地。關內的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義軍,更是像一股不可遏制的洪流,把明朝中原、西北、江淮等地攪得地覆天翻。
明朝的有識之士,都在為國家的未來深深憂慮。就在當年十一月,蘇州卻發(fā)生了一件震動天下的怪事。一貫雨水豐沛、風調雨順的蘇州,那一年卻遭遇多年不見的大旱,連續(xù)十余個月滴雨未見,田地禾苗干枯,百姓們連飲用水都成了問題,有的打井找水,有的四處奔波去山上取水。
蘇州承天寺的僧人們,日常用水全靠寺院中的一口古井。大概是當年天氣過于干旱,這口古井也日漸干枯,水量越來越少。僧人們于是組織起來動手淘井,想把井底的淤泥全部挖出,看看是不是有泥沙堵塞了泉眼。如果能讓這口井“起死回生”重新出水,僧人們也就不用再為天旱發(fā)愁了。
誰知這次淘井大有收獲,不僅讓古井有了水,而且還淘到了“寶貝”。寺僧們在井底挖出了一個渾身裹滿淤泥的“鐵疙瘩”,把淤泥清洗干凈后,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盒子,邊角開口處都以蠟漆封死。寺僧們打開鐵盒后,里面又是一個密封嚴實的錫盒。再打開錫盒后,是用蠟漆和油紙層層纏繞包裹的一個小包。打開這個小包后,一卷書赫然出現(xiàn)在眾人眼前。由于密閉封存手段得力,這卷古書“紙墨如新,古香觸手”,保存完好。經過眾人仔細審視查看,不由得大吃一驚。原來這卷書名叫《心史》,作者是三百多年前的南宋愛國詩人、學者鄭思肖。鄭思肖對南宋忠心耿耿,宋朝滅亡后,他披發(fā)入山隱居不出,對南宋故國的思念和對元朝暴虐統(tǒng)治的痛恨,使得他煎熬不已,于是把心中所思所想形諸筆墨,寫成一卷奇書《心史》。
由于此書全都是緬懷宋朝、痛恨元朝的內容,鄭思肖寫成后一直不敢公之于眾。他老年病重之后,不忍心讓這部書就此沉淪泯滅,于是把書重重封閉保存,扔到了他寓居的承天寺井中。結果到了三百多年后的明朝末年,這卷書居然意外地重見天日,使得人們得以窺見南宋遺民鄭思肖的心路歷程,并獲知了南宋滅亡的真正原因南宋滅亡后,鄭思肖痛定思痛,對宋朝被元朝滅掉的原因進行了深刻反思。從表面上看,宋朝比元朝明顯要更得人心,崖山海戰(zhàn)中,十余萬南宋軍民寧肯蹈海自盡也不肯歸降元朝就是鐵證如山。其次,南宋滅亡后,南方各地的反元起義此起彼伏,持續(xù)了十余年。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宋朝如此得民心,有句話叫“得民心者得天下”,宋朝怎么反而丟了江山?被元朝取而代之?
鄭思肖為此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此時,他聽說了當時流傳的元朝皇帝忽必烈和大臣之間的一番對話,才恍然大悟。忽必烈說:“俺聞江南百姓率怨俺行事,惟思大宋舊政,既得民心,胡為又失國?”
大臣火魯火孫說:“大宋愛民之道有余,用兵之政不足”。鄭思肖認為火魯火孫所說“其見甚有理”,把這句話記載入了《心史》中。這句話也非常準確地揭開了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國家富而不強,國泰民安卻武備虛弱,才會導致北宋和南宋兩次被滅國。參考資料:《承天寺藏書井碑記》《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