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蘇州相城,我這才知道金鑾殿所鋪的金磚是哪里來的。
這里小河環(huán)繞,蘆葦搖曳,百鳥婉轉(zhuǎn),清雅的茶室外,一條青磚小徑分岔綿延,通往幾座御窯。之所以稱為御窯,是因為這里是金磚的產(chǎn)地。幾座磚窯,完好地呈現(xiàn)在我面前。
我們可以到磚窯里面去。窯膛類似穹廬,頂端可見青天。壘滿磚胚的爐膛也曾烈火熊熊,經(jīng)過四個多月的漫長燒制后,還要洇水,窯工挑著水沿著通往窯頂?shù)钠碌?,把一桶桶水均勻地淋下去,水火交濟,云蒸霞蔚,健碩的身軀在水汽中晃動。
(資料圖片)
四個月的燒制,火候很有講究,控制火候除了需要技藝和耐心,各階段使用的燃料也不同:第一個月,用礱糠或柴草,熏;第二個月,用硬柴,大火燒;第三個月,用稻草類,細火慢燒;第四個月,用樹枝,干柴烈火,剛火猛燒……最后再用礱糠,慢慢熬,直到鮮紅的爐膛逐漸暗淡,余火盡滅。
這片古意盎然的清雅之地,也曾熱火朝天,勞動號子飛揚。作為一個出生在蘇中興化的人,因為小時候見慣了磚窯,我一眼就做出了推斷:這里周邊的小河,十有八九就是當年取土燒磚的遺跡。相城陸墓的土顯然特別適合燒磚。從人類學會結(jié)廬而居,取土燒陶,再到燒出磚頭,用于建房,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光。我們國家的土地上,絕大多數(shù)黏土都能燒磚,但據(jù)說只有陸墓的土,才能燒制出金磚。
稍想一下就會明白,磚頭要好,土是基礎(chǔ)。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糞土壘的墻不行,臟土燒磚當然也不行。土要細膩,黏,不含沙,腐殖質(zhì)也必須去除。于是,磚胚的制作也極為講究。在特定的地層取土,曬,椎,舂,磨,篩——這簡直跟磨面磨糯米做元宵差不多了。
確實如此。土備好后,接下來還有一系列工序,主要是揉,要揉出勁道,揉出雜質(zhì),排除所有氣泡和空洞。然后用磚模制成磚胚,避風遮雨,慢慢陰干。每塊金磚成品重達七八十斤,未干時肯定更重,磚胚的制作顯然除了技藝還要力氣,不知道那些通過大運河運往北方皇宮的金磚,里面是不是也有勞動者汗滴的鹽分?
我是見過窯工勞作的場景的。我的家鄉(xiāng)叫戴窯。一看這地名就知道,這里產(chǎn)磚。據(jù)說早先有磚窯十八座,到我記事時,已拆了不少,還有個窯廠,保留著三五座老磚窯。我的一個同學,家貧,早早輟學,去窯廠上班,主要工作就是挑水爬到窯頂,朝下洇水。窯很高,他瘦小結(jié)實。每天很晚回家,大汗淋漓,臭烘烘的,站在院子里沖涼。他的肌肉讓我羨慕,我們這些還在上學的,沒一個打得過他。他掙錢不少,我們也羨慕,但在家長們嘴里,他成了不讀書的樣板。不知他后來怎么樣了。老磚窯在新式輪窯出現(xiàn)后全部消失了,他應該繼續(xù)在輪窯上班,現(xiàn)在也該退休了。
我的老家也以燒磚聞名。迷宮般的磚窯駐留在我的童年記憶里。第一次抽煙就是那個做窯工的同學慫恿的,就著窯膛里抽出的一根蘆葦上的火。有一回摸魚搞濕了線褲,怕挨罵,躲在窯洞烘。我第一次感覺到了窯火雄渾的力量,沒想到褲子干過了頭,褲襠那里都烘糊了,換季時脫下來,母親發(fā)現(xiàn)那里多了一個洞,她百思不得其解。大煉鋼鐵時磚窯曾被直接當做了煉鋼爐,里面有不少礦渣廢鐵,我在里面亂鉆,腳被劃破了,于是平生第一回打了破傷風疫苗。
我們那里的磚也介入過國家工程的。據(jù)說南京明城墻的磚頭就有老家造的。太平門的龍脖子段,是原汁原味的明城墻,彈痕累累,苔蘚遍體,那里的城磚上,每一塊都有字,上面寫明了各級責任人的姓名,某某省某某縣、提調(diào)官某某某、窯工某某。我曾在那里仔細尋找,并未發(fā)現(xiàn)我老家的名字,但我堅信一個以“窯”為名的地方所出的磚頭,肯定也被砌在里面,因為我找到了老家周邊的幾個縣名,它們那里的磚,肯定沒有我們那里的好。
這是一種莫名的自信。但細細一想,老家的磚頭大多用于建房造墻的,即便明城墻里也有,但是,它們夠不上金磚。奶奶在世時,特別向往北京的金鑾殿,聽說我去過,一直追問兩個問題,一是金鑾殿大門上的門釘?shù)降子卸嗌賯€,二是金鑾殿鋪的金磚,是不是金子做的。第一個問題我答不上來,第二個我倒是立即給出了答案:不是的,不是金子做的,是看上去亮晃晃的,像金子做的。
當年在故宮,我沒有伸手摸過,但這次在相城,我撫摸了金磚。溫潤如玉,觸手微涼,細膩如嬰孩的皮膚。邊上有個錘子,輕輕一敲,作金石之聲。這是所謂的帝王級享受,我們可以批判這種窮奢極欲,但金磚卻是工藝品,是勞動者的智慧汗水的結(jié)晶,是秦磚漢瓦的極品。
我們那里,在我看來土也是極好的,黃淮平原的黏土和陽澄湖的土區(qū)別很大嗎?蘆葦和柴禾也未見得與相城有多大區(qū)別。我們那里的人也勤勞,不怕吃苦,好像也不笨。蘇中平原水網(wǎng)縱橫,交通也算便捷,帝王們就沒少要我們那里的稻米。至于為什么金磚不出在我們那里,這就很有意思了。
國人喜歡用陰陽五行之類解釋世界。我一貫將信將疑。世界如此復雜,人生這么豐富,以玄之又玄的概念去概括解說,未免太樸素或者說偷懶了。但面對蘇州相城的金磚,我卻突然心中一亮:金木水火土,倒在這金磚身上奇妙地匯合了——以水揉土,以木燒制,終于煉出了閃閃金光。
關(guān)鍵還是工藝。耐心,細致,不憚繁縟,精益求精。點石成金不是靈光乍現(xiàn),是反復錘煉、臻于完美的工匠精神。
本文配圖均由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提供
作者:朱 輝
編輯:錢雨彤
責任編輯:舒 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