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正進行實驗室考古。資料圖片
日前,江蘇省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探源科考艙”內,對無錫市濱湖區(qū)馬鞍遺址發(fā)掘并提取的兩座距今6000多年前的馬家浜文化墓葬開展實驗室考古探源,學者利用線上直播形式開展公眾考古實踐教育活動,打開塵封了6000多年的考古“盲盒”。
2023年3月,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從馬鞍遺址整體打包提取了6座馬家浜文化墓葬,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華東基地探源科考艙內進行實驗室考古探源。相比于傳統(tǒng)的野外考古方法,為何要進行“整體打包”的實驗室考古?實驗室考古有何優(yōu)勢?
實驗室考古是對文物保護和科研最有利的手段,通過插板等方式對墓葬進行整體打包吊裝,運到基地實驗室內進行發(fā)掘,相較于野外考古更加安全、可控?!睂嶒炇铱脊艑<摇⒅袊鐣茖W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唐錦瓊表示,實驗室考古在發(fā)掘的同時,還能隨時對遺跡遺物提取樣本進行同位素檢測、DNA測定等科學檢測,減緩、避免文物的劣化進程,保持文物原始狀態(tài)。
穿戴好防護用具后,微生物研究專家、無錫一三零微生物研究院教授夏本立進入探源科考艙內,對墓葬中的微生物進行采樣?!霸诤銣睾銤竦沫h(huán)境里能夠盡可能地延長微生物的生命周期,為考古研究爭取更多時間?!毕谋玖⒄f,微生物鑒定判斷是考古研究中判定遺體具體死亡年齡的有效手段,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判定誤差已精確到1.4年左右。
此次科考研究,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請了體質人類學、巖石礦物學、黏土學、微生物學、微痕分析和科技考古等方面的專家,多角度、專業(yè)化提取墓葬內的各種信息。這是全國第一次對馬家浜文化的墓葬開展實驗室考古,第一次在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多學科專家合作參與史前考古科研樣品的提取,第一次有微生物專家參與史前考古現(xiàn)場的取樣研究。
“此次考古探源的成果再次印證無錫地區(qū)擁有7000年人類生活史。我們希望通過科技考古手段,以實驗室考古探源方式,讓更多大眾走進文物、感知歷史,通過展示考古過程、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幫助大眾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意義,增強文化自信?!睙o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