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美股“熔斷”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許多人就此禁不住聯(lián)想,或許中國資本市場能成為一部分避險資金的“諾亞方舟”。
這么想,當然沒什么錯,在邏輯上也能自洽。資金如水,不在這兒,就得在那兒,總歸要有個去處;放眼全球,中國經濟的成色還比較足,無論是增長態(tài)勢,還是穩(wěn)定性,都足夠有吸引力,而且開放——尤其是金融市場開放——的力度持續(xù)加大。如果能依據(jù)這些優(yōu)勢,預判資金——包括避險資金——動向,提前有所準備,總歸有利無害。
不過,中國資本市場能否成為避險資金的“諾亞方舟”,還是有一些前提條件的。
首先需要判斷的是,美國市場是否已經成為必須規(guī)避的險地。僅根據(jù)股市一兩次暴跌,還不足以做出“險地”判斷,尤其股指還能間或暴漲千點以上,這說明市場存在分歧,還有折騰勁頭兒很大的戀戰(zhàn)資金。如果再考慮這輪始自2009年、已經持續(xù)11年的大牛市,還沒有過像樣的調整,那么,把這輪始于2月下旬的下跌看成一次比較充分的“下蹲動作”,似乎也未嘗不可。另外,美國的銀行系統(tǒng)狀態(tài)據(jù)說還不錯,單純的股市暴跌,或許還不至于造成系統(tǒng)性的連鎖反應。這一次下跌,顯然不能簡單類比于2008~2009年的那次下跌。
此外,也有人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或許會對美國經濟增長以及整個金融體系穩(wěn)定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戰(zhàn)。這當然也有道理。如果應對不當,疫情肯定會造成損失,但經歷過2009年“H1N1流感”疫情跨年度的“洗禮”,6000多萬人感染,27萬人住院,超過12000人死亡,以及始于去年9月份持續(xù)至今的超級流感疫情的沖擊,“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造成的影響,起碼目前看還很不明確。至于剛剛爆發(fā)的“油價大戰(zhàn)”的影響,就更不確定,能形成的影響,似乎也并不更悲觀。綜合這些情況,目前似乎還很難得出美國市場已距“險地”不遠、甚至已是“險地”的結論。
其次需要判斷的是,中國資本市場能否成為避險資金的“諾亞方舟”?雖然沒有“險地”,也就無所謂“避險資金”一說,但討論一下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狀態(tài)、是否已具備“諾亞方舟”的功能,還是有必要的。是否具備“諾亞方舟”的資格,需要考察軟硬兩方面的指標。就硬指標而言,中國資本市場的體量、資金承接力,還有不小的差距;市場的開放度及資金的流動性,雖然有不小的推進,但與“避險資金”的本能要求亦有差距,市場的韌勁也需要進一步強化。尤其是股票市場,無論是市場規(guī)模,還是上市公司的質地,以及中介機構的服務能力,面對巨量資金,還很難達到應對裕如的地步。
就軟指標而言,市場的監(jiān)管能力是核心指標,強力、高效、備受尊重的監(jiān)管,是保證“航船”航向正確、遠離冰山的根本保證,航向一旦發(fā)生偏離,能馬上發(fā)現(xiàn)并及時糾偏;同時,“航船”發(fā)生損漏,也能迅速做出適當?shù)姆磻皶r修補、排水,保證“航船”的絕對安全;另外,還必須有能力保證“航船”上的絕對秩序。這種監(jiān)管權威的樹立,一方面靠制度建設,另一方面需要高效的執(zhí)行,而且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還要有錙銖必較、睚眥必報的“無情”勁頭兒。
如果從這些方面考察,必須承認,中國市場軟能力的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股票市場的監(jiān)管,不但能力要繼續(xù)加強,效率也要盡快提升。沒有這些方面的進步,別管是“保險資金”還是其他什么資金,很難把這樣的市場當成“諾亞方舟”。3月12日,“獐子島”居然實現(xiàn)了“三連板”,這大約也算得上一種姿態(tài),也是對市場的一種大膽標識。
因此,從軟硬兩方面看,中國市場距離合格的“諾亞方舟”還有距離,雖然外部資金進入這個市場的規(guī)模和速度,都提高不少,而且也能預見到一定的持續(xù)性,但要真正成為一艘合格的“大船”,顯然還需要做許多艱苦的工作。不過,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是“基建狂魔”,造個“大船”的難度,應該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