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基因敲除、堿基編輯,提升基因功能是否還有其他的全新路徑?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姜臨建與青島清原化合物有限公司李華榮、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朱健康、貴州大學宋寶安等研究人員開展合作,報道了一種“基因敲高”的新策略。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進一步深化了對基因編輯工具的認知和理解?;蚓庉媱?chuàng)制基因組結構變異是以自然為師。“基因敲高”有望成為基因編輯技術在動植物育種上應用的新領域。
第三大應用場景
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能夠在基因組上產(chǎn)生精準突變,為動植物育種提供了革命性工具。由于基因編輯的最終產(chǎn)品不含外源基因,并且也可以通過傳統(tǒng)誘變或自然突變獲得,因此基因編輯作物在很多國家被視為普通品種。在美國上市的高油酸大豆、在日本上市的高γ—氨基丁酸番茄等,都是基因編輯產(chǎn)品作為常規(guī)品種推廣的案例。
論文通訊作者姜臨建介紹,目前,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來精準誘變基因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兩個場景:一是對基因敲除,這是目前基因編輯在育種方面最普遍的應用。上述大豆和番茄就是基因敲除的兩個例子。二是對基因進行點突變,即通過堿基編輯提升基因功能。已在美國推廣種植的抗ALS除草劑油菜就是通過堿基替換,使內(nèi)源ALS基因獲得了抗除草劑的新功能。隨著堿基編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該領域的應用正日益深入。
“鑒于大量的基因通過提升其表達量即可帶來性狀的改良,因此基因敲高(即上調(diào)基因表達)是與基因敲除、堿基編輯提升基因功能并列的第三大應用場景。”姜臨建說。
上調(diào)基因表達的通用技術路線是在目標基因附近插入調(diào)控元件,例如強啟動子、增強子等,從而提高目標基因的表達水平。但是,由于插入整合了人工DNA,在推廣應用方面可能會面臨嚴格的監(jiān)管。很顯然,如果能夠在不插入人工DNA的前提下實現(xiàn)上調(diào)基因表達,將在推廣應用方面更具優(yōu)勢。不過,傳統(tǒng)觀點認為該技術路線很難實現(xiàn)。
“敲高”水稻內(nèi)源基因
由于轉基因過表達水稻PPO1和HPPD就能夠分別帶來對兩種專利除草劑(中國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抗性,該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不整合人工合成DNA(作為強啟動子)的前提下,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大幅“敲高”這兩個基因的表達。
許多研究很早就發(fā)現(xiàn),Cas9同時在一個基因的不同位置切割時,會造成刪除、倒位、重復等基因組結構變異。研究團隊突然意識到,只要在所要上調(diào)表達的目標基因附近找到高表達基因并選擇恰當?shù)奈稽c切割,就能夠創(chuàng)造出特定的結構變異,將高表達基因的啟動子與目標基因相連接,形成新的基因表達模式,從而大幅“敲高”目標基因的表達。
據(jù)此,研究團隊根據(jù)水稻轉錄組信息,分別在PPO1和HPPD附近找到了高表達基因CP12和Ubiquitin2,并采用相關設計,構建了雙靶點CRISPR載體對水稻愈傷進行了大規(guī)模轉化,成功在水稻植株中創(chuàng)制了兩種不同且可以穩(wěn)定遺傳的基因組結構變異。
在被成功編輯的水稻植株中,CP12基因的啟動子驅動PPO1基因的表達,Ubiquitin2基因的啟動子驅動HPPD基因的表達,從而大幅“敲高”了水稻內(nèi)源PPO1和HPPD基因,使水稻植株表現(xiàn)出預期的抗除草劑性狀。
作者表示,抗除草劑品種配合高效的專利除草劑,有望為水稻田雜草防控提供更加高效的解決方案。
有望成為基因編輯技術新領域
長期以來,Cas9一直被作為基因敲除工具,而點突變及上調(diào)基因表達通常需要插入人工DNA模板,這是對基因編輯工具的傳統(tǒng)認知。
之前,該團隊開發(fā)了“循環(huán)打靶”堿基編輯策略,通過雙靶點的“循環(huán)打靶”設計將Cas9變成了全功能的堿基編輯器。此次研究中,團隊設計了能夠上調(diào)基因表達的倒位、重復等基因組結構變異,成功實現(xiàn)了對目標基因的敲高。
姜臨建表示,這意味著無需人工DNA模板,Cas9不僅能夠敲除基因,還可以創(chuàng)制點突變和敲高基因,是名副其實的全功能基因及基因組編輯工具。該研究進一步深化了對基因編輯工具的認知和理解。
隨著長片段測序技術的發(fā)展,在基因組層面上比較不同品種之間的差異成為可能,“泛基因組學”方興未艾。大量泛基因組學研究表明不同品種之間存在大量結構變異。一些重要的農(nóng)藝性狀就是基因組結構變異的結果。例如,蟠桃和圓桃之間的果型差異是由桃基因組上大片段的倒位導致的;水稻基因組上特定片段的重復能夠影響秈粳雜交稻的育性。
由此,作者認為,基因組結構變異是物種演化的重要推動力,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現(xiàn)象。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創(chuàng)制預期的結構變異,是以自然為師而已。
改變基因的表達模式是動植物遺傳改良的重要方面,但長期以來主要依靠插入人工DNA來實現(xiàn)。這項研究提供了改變基因表達模式(尤其是敲高基因)的通用方法,不需要插入人工DNA,有望開辟基因編輯技術在動植物育種上應用的新領域。(記者 王方 通訊員 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