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沁源人愛喝茶,老百姓習(xí)慣把喝茶叫作開壺。 “來了!開壺吧?”不管你是否同意,主人說話間便會將茶桶里的茶葉麻利地捏入茶壺,用暖瓶里的開水一沖,茶在水中一飄一悶,旋即倒入杯中回壺,略悶再倒入茶杯,清香撲鼻的茶水便呈現(xiàn)在客人面前。動作嫻熟,行云流水,自然而然。 在沁源城鄉(xiāng),只要有客人到來,無論何時,主人通常都會以茶相待。主人的熱情恰似那杯中散發(fā)著熱氣的茶水,溫馨又有點甜,讓人頓生“賓至如歸”之感。 其實,沁源歷史上并不產(chǎn)茶,也少喝茶,無論是最早的明代萬歷版縣志,還是民國版的縣志,不僅在物產(chǎn)中均無記載,就是在民俗中也鮮提及。 當(dāng)然,古時沁源人也喝茶,但那只是達官顯貴的奢侈、富家豪門的排面,這從一些家庭擺放的茶壺上可以看出。但是他們什么時候喝,喝什么茶,現(xiàn)在無人知曉、無從考證。記得并不富裕的我姥爺家就有一把白底藍花的粗笨茶壺,平時就是個擺件,只有到了夏日,姥爺才會把春天在山中采摘晾曬好的杜采子花泡入已現(xiàn)裂紋釘有鉚釘?shù)膲刂?,端著坐在大門口房檐下的石階上,邊納涼邊聊天,間或以嘴對壺嘴去吸吮。那茶微苦,苦味里又彌漫著淡淡的清香。據(jù)老人們說,下火。 印象中沁源大眾喝茶歷史并不久遠。 記得改革開放以前,人們也偶爾喝茶,那茶是大葉茶。只有在有人家辦喜事時才用大鍋熬一鍋,然后用馬勺舀到碗里端給客人。村里的供銷社也賣茶,是那種裝在大竹筐里的云南沱茶,可幾乎無人問津,總見貨物一動不動。這也難怪,茶可以靜心、靜神,歷來被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看作是修身養(yǎng)性的東西,是一種高雅精神的寄托。更重要的是,茶還具有一定的消食功能。在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誰敢用昂貴的茶去消那肚里清湯寡水的飯食呢? 沁源大眾開始喝茶,據(jù)說始于東南鄉(xiāng)。東南鄉(xiāng)是沁源人對于法中鄉(xiāng)一帶的特稱。這里地處沁源東南部,毗鄰?fù)土?,居住者大多是歷史上從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逃荒而來的百姓。他們迤邐至此,見山林茂密、土地肥沃、人跡罕至,遂安營扎寨、開荒種地,逐步成為一方豐衣足食者。也由于他們吃苦耐勞、能受能干,一日勞作下來需要喝茶解乏、提振精神,因此便有了喝茶之俗。他們喝茶,必是釅釅的、燙燙的。鄉(xiāng)間有個傳說,某地一人在集市買了法中人的一頭牛,回去次日便無精打采,幾日后奄奄一息,他以為受騙買到病牛,便拉牛找到賣家理論。賣家聽后一頭霧水,怎么好好的牛一下子病了?左瞧右看也不知是何毛病。買家走后,主人將牛拉到牛圈喂食。牛吃后頓時來了精神,體健如故。主人看看牛槽中的茶葉,恍然大悟。原來,主人每天喝茶后都將茶葉渣倒入槽里喂牛,天長日久,牛吃茶葉也成癮,沒有茶葉吃竟猶如大煙鬼沒有大煙抽。故事真?zhèn)坞y辨,權(quán)當(dāng)聊博一哂。 沁源大眾喝茶,是改革開放之后。日子富了、生活好了,從“早上煮蛋蛋,中午切箭箭,晚上吃了頓改善飯,蠻幾切成兩瓣瓣”(指一天三頓都吃土豆)到“早上兩顆蛋、中午一頓面、晚上二兩半”,茶也隨之走入尋常百姓家,走入年輕一代的生活。 年輕人喝茶,沒有什么講究。剛開始喝的是花茶,晉陽一號,一袋也就是1元錢左右。一有閑暇,一人招呼,伙伴們就會聚到某家一起“開壺”。一壺茶,邊沖邊倒邊喝,邊海闊天空閑聊,會從黃色喝到白色,從午后聊到傍晚,被人笑為“飲驢”。這話固然難聽,但不可否認許多人的友情正是在這種“飲驢”式的開壺中建立起來的。時隔多年回想起來,依然感到溫馨萬分、意味十足。 天熱,大家坐在樹蔭下、屋檐下喝,解暑消渴;天冷,大家圍爐而坐,驅(qū)寒暖身;閑暇,聚在一起邊喝邊聊;忙時,獨自品茗。公家開會,桌上的水杯也潤物無聲地由白水變?yōu)椴杷o嫴?,似乎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習(xí)俗。鄉(xiāng)間飯市上,經(jīng)??梢钥吹揭皇侄送胍皇痔岵璧臐h子,吃罷飯就接著開壺,接著“倒歇歇”(聊天)。最有畫面感的是冬日,雪后,幾個村人圍爐而坐,用開水沖一壺濃濃的大葉茶,煙氣氤氳里,慢慢地品、悠悠地聊、海闊天空地諞打、東南西北地拉扯,民間故事就這樣在不知不覺間誕生,在口口交談中流傳。 我曾聽商業(yè)部門的一個領(lǐng)導(dǎo)講,20世紀(jì)80年代,人口不眾、收入不多的沁源縣煙酒茶銷售量卻在長治市名列前茅,不能不說是一個特殊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fā)展,沁源人漸漸打開山門走出山外,見多了、識廣了,喝茶的興趣越來越濃,喝茶的種類越來越多,喝茶的方式越來越講究。紅茶、綠茶、白茶、黑茶,龍井、普洱、毛尖、鐵觀音,不勝枚舉。茶葉、茶杯、茶壺,業(yè)已成為每一個家庭的必備之物?,F(xiàn)在年輕人,一成家都會購買茶盤、茶吧、茶碗、茶洗、茶巾、公道杯、飄逸杯之類的茶具。街頭的茶葉店也日漸增多,甚至出現(xiàn)了茶舍,開展了茶藝培訓(xùn)。曼妙音樂里,款款溫杯、取茶、沖泡、聞香、品嘗,真是獨特享受。 如今的沁源人,也開始制茶了。利用山中天然資源,制作出了黃芪茶、蒲公英根茶、酸棗葉茶、將軍茶、連翹茶、黨參茶,銷路也還不錯。交口鄉(xiāng)長征村,因為種植藥材建成“蒲公英小鎮(zhèn)”;因為環(huán)境優(yōu)美,成為旅游打卡地;因為制茶,成為人們的品茗地。村黨支部書記張慧斌介紹,僅他們村一年的銷售量就達50萬元;全縣年銷量在200萬元左右。 老實說,沁源遍地是寶,茶樹也有,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我曾聽一位老鄉(xiāng)說每到春天總有外地人前來采茶,說那茶味道特別好。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山里人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產(chǎn)品。 在沁源開壺,水是山間泉水,那水經(jīng)層層巖石過濾、多年生長草木沉淀,看著清凌凌、入口甜滋滋。茶水入口,神清氣爽、回味無窮。近年,常有自駕游者驅(qū)車到沁源,山中撐起帳篷,草地支起餐桌,沖一杯清茶,在松濤陣陣鳥語聲聲中悠閑品茗。在綠蓋四野的沁源開壺,實乃人間一樂?。▉碓矗荷轿魅請螅?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