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由于牽掛家鄉(xiāng)蘇州,一對澳大利亞籍華人夫婦決定每年捐出3000澳元,資助蘇州的孩子上學,直至大學畢業(yè)。但是,他們身在國外,只能委托一對蘇州夫婦幫忙。10年來,蘇州夫婦經(jīng)常會貼錢湊滿每年15000元人民幣的愛心款,捐給姑蘇區(qū)金閶街道運河社區(qū)的貧困學子。至今已有5個孩子在他們的資助下,圓了上學夢。昨天,一場捐贈儀式在運河社區(qū)舉行,被資助的孩子、蘇州夫婦和澳大利亞籍華人夫婦三方通過視頻見了面。
一場捐贈儀式,牽出一段愛心故事
“黃奶奶您好!我是您資助了10年的蘇州學生飛飛,今年我上大學三年級了,謝謝您!”昨天下午兩點半,在運河社區(qū)的會議室里,21歲的大學生飛飛通過視頻電話,向身在澳大利亞的82歲老人黃俊明問好。
2009年,飛飛還是一位小學生。由于媽媽患重病成了植物人,全家人的生活全靠爸爸上班的微薄收入支撐,飛飛上學的費用讓一家人很發(fā)愁。此時,社區(qū)送來一個好消息——有一對好心的澳大利亞籍華人夫婦捐出了一筆愛心款,專門用于資助貧困孩子上學。當年,一共有3個孩子得到資助,飛飛就是其中一個。
10年過去了,飛飛已經(jīng)是一名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了。昨天,她第一次見到捐助了自己10年的黃俊明夫婦倆。而這次視頻通話,也讓飛飛知道了這筆助學款背后的故事。
當飛飛和黃俊明夫婦倆視頻通話時,70歲的穆玲莉一直在旁邊看著。她和丈夫李渤是蘇州人,和黃俊明夫婦倆是相識了15年的朋友。這場持續(xù)了10年的捐資助學,就是由他們4個人共同接力完成的。
兩對夫婦接力,10年資助5名貧困學生
黃俊明祖籍蘇州,出生在香港,小時候在蘇州住過7年,后來移民澳大利亞。視頻通話時,黃俊明說著一口流利的蘇州話,當“時,雖然我們住在香港,但是一家人在家說的都是蘇州話,我也一直很想回蘇州。”
出于對家鄉(xiāng)蘇州的牽掛,黃俊明曾在社交媒體“臉書”上發(fā)起求助,尋找在澳大利亞的蘇州人。2004年,她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穆玲莉一家。當時,穆玲莉在澳大利亞照顧剛出生的孫子。
2008年汶川地震,黃俊明夫婦倆一下子捐了10萬澳元,卻由于中間出了點小差錯,導致捐款被退回。思量再三,他們決定每年捐出3000澳元,資助蘇州的貧困學生,并委托穆玲莉夫婦倆辦理相關手續(xù)。
2009年,穆玲莉夫婦倆通過運河社區(qū),找到了3名符合條件的貧困學生,完成了第一次捐助,并承諾將一直資助到孩子上大學。此后,兩家人一直默契配合,共同來做這件事。
每年,穆玲莉和老伴都會趁回蘇州的機會,將黃俊明夫婦倆給的3000澳元轉交給金閶街道紅十字會。由于匯率的變化,穆玲莉夫婦倆還經(jīng)常會悄悄貼錢,將愛心款湊滿15000元人民幣,讓每個孩子都能拿到5000元助學金。10年來,先后有5個孩子得到資助。
始終心系家鄉(xiāng),叮囑 兒女接過助學接力棒
作為5個孩子中唯一接受了10年資助的人,當?shù)弥铝崂蚍驄D倆這些年的默默付出后,飛飛不停地道謝,正是因為你們的好“心,讓我順利讀了大學,爸爸也不用為我的學費發(fā)愁。”在視頻通話時,飛飛也邀請黃俊明和老伴有機會回蘇州看看。
事實上,在這10年間,黃俊明和老伴曾3次回到蘇州。今年5月,兩位82歲高齡的老人再次回來,在蘇州住了一段時間。在與飛飛視頻通話時,黃俊明再三說起:“我是中國人,我的根在蘇州,我為你們做的是一點點小事,你要好好學習,學好了本事為祖國和家鄉(xiāng)的建設作貢獻。”
考慮到自己年齡大了,黃俊明和老伴叮囑兒女要接過助學接力棒,讓更多的孩子能圓上學夢。
穆玲莉夫婦倆也表示,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他們會一直把這份跨國的愛心傳遞下去。
備注:應被采訪者要求,文中“飛飛”為化名(朱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