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玲的賬本。記者 劉達攝
本報記者 劉達
本報通訊員 秦倩
昨天上午,在姑蘇區(qū)虎丘街道清塘社區(qū)黨委聯(lián)合婦聯(lián)、團支部組織的“曬老物件 品時代變遷”活動中,72歲的孫華玲展示的四大本發(fā)黃的賬本一下吸引住了大家的目光。
這些賬本已經(jīng)跨越了40多年的時光,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孫華玲就堅持每天記賬,一個月收入多少、每天支出多少,全都記錄在冊。翻開賬本,上面密密麻麻的數(shù)字,不僅記錄了小到柴米油鹽、大到家用電器的開銷,同時也見證了幾十年來的時代變遷。
結婚后的40多年 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都清清楚楚
“我剛結婚的時候,想為未來好好規(guī)劃,所以就開始記賬,看看自己日常開銷有多少,一年能攢下多少錢。”1975年,當時年僅26歲的孫華玲和愛人李文軍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孫華玲是一家國營單位的倉庫統(tǒng)計員,一直和數(shù)字打交道,這種工作上的慣性直接被她帶進了生活中。“從小我受母親的影響,她經(jīng)常教育我們要養(yǎng)成節(jié)儉的習慣。雖然母親沒有工作,但卻是家里的‘財政部長’,她有記賬的習慣,家里支出的每一筆費用,她都清清楚楚。”于是,為了精打細算過上好日子的孫華玲和愛人決定,也開始試著記賬,這一記就是40多年。
后來因為一次老房子翻新,孫華玲遺失了一批賬本,現(xiàn)在保存的賬本是從1989年開始記錄的。小至青菜、豆腐、豆芽等素菜,大到電扇、電視、汽車等大件,她家的每一筆家庭支出都能在賬本上找到。“1978年2月3日青菜0.5元;1989年3月30日兩人工資59.5元;1992年7月30日補習費46元;2005年9月2日買手機1543元……”由于時間久遠,賬本上的有些字跡顯得有些模糊。
除了事無巨細地記錄每一筆收支,孫華玲還會對不同的賬單分類,定時統(tǒng)計總結。在她的賬本上,電費、水費、雜費等支出都會定期分類。每個季度,她會把前三個月每月的支出和收入總計分列出來,觀察變化趨勢。“要是哪個月的支出突增,我們會想想是為什么,是不是有不必要的浪費。”孫華玲說。
從油鹽醬醋到買車買房 小小賬本記載家庭幸福變化
從憑票供應到手機支付、網(wǎng)購,從自行車出行到地鐵飛馳、汽車代步,從聽收音機到看電視再到上網(wǎng)沖浪,孫華玲的賬本不僅記錄了家庭的幸福變化,同時也見證了時代的發(fā)展。“最早記賬的時候,物資匱乏,定量的糧票、肉票、棉票等一票難求,所以不得不節(jié)省。到了后來,我和愛人的工資越來越高,退休后待遇也不錯,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越來越好。”孫華玲說,通過賬本,她自己也會對這么多年的變化感到驚訝。
翻到1989年1月的記賬頁,記者看到,當時她一家的花費合計589.19元,其中素菜105.12元,葷菜179.70元,搬家用了104.5元,春節(jié)花費了199.87元。而從1994年起到2004年的十年間,賬本里的數(shù)字明顯有了變化,飲食開支已不再是主要支出項,每年的結余有了明顯增加。與此同時,餐桌上的食物也越來越豐富,記賬本上時常出現(xiàn)買雞、買魚、買蝦等內(nèi)容,電風扇、洗衣機、電視機、電冰箱等大件電器逐漸成為家里的主要開支。此外,賬本上還增添了“手機、上網(wǎng)、股市開戶”等與時俱進的消費,賬本里也記錄著很多的“第一次”,1989年買了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和電風扇,1990年買了第一臺冰箱,1991年買了第一臺洗衣機,1994年買了第一臺淋浴器,1996年裝了第一部電話,1998年用上空調(diào), 2005年買了第一部手機。
“這幾年,變化更大,逛一次超市,水果、牛奶、肉松、麥片、雞翅……花費就有200元以上,足以跟過去一個月的全部花銷相比。”孫華玲說,前幾年,他們夫妻倆和女兒一起出錢買了輛車。為了改善居住環(huán)境,孫華玲的女兒自己購置了套新房,裝修、家具、電器等新支出項目也都計入了賬本。另外,除了滿足物質(zhì)消費,近些年,每年花費數(shù)千元的外出旅游費用更是成了一項重要的支出。
收入和支出越來越多 記賬如今成為幸福的煩惱
如今,孫華玲每天仍在仔細記賬,但她的目的已不再是為了精打細算過日子,而是享受用數(shù)字記錄生活。“我仔細算了算,40多年間,家庭年收入從780元升至156700元,總共翻了200倍不止。”孫華玲說,沒記賬前,常常不知道錢都花哪兒去了,記賬以后只要拿起賬本,收入支出就一目了然。
這兩年,孫華玲也有了幸福的煩惱。“現(xiàn)在一天就要買這么多東西,都有點記不過來了。”孫華玲表示,如今日子越來越好了,收入和支出越來越多,記賬對她來說成了一件工作量比較大的事情,但她肯定會一直堅持下去,“這些賬本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見證,每次翻看這些賬本我就會提醒自己,日子過得再好也得勤儉節(jié)約,不能忘了過去。”
孫華玲的計賬習慣,對她周圍的人也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女兒早就已經(jīng)把勤儉持家的習慣繼承了下去,雖然自己收入不菲,但生活依然很節(jié)儉,沒有鋪張浪費。而現(xiàn)在孫子每次來家里,孫華玲都會把賬本拿給他們看,起初他們都覺得不可思議。“我的小孫子總是問我,那個時候,全家一個月的消費也只有五六百元,還不如自己的一雙鞋子貴,當時是怎么生活的呢?”孫華玲說,雖然孩子現(xiàn)在沒法理解以前的生活狀況,但是也在逐漸接受勤儉節(jié)約的理念,“畢竟生活不是瀑布般的飛流直下,而是像小河一樣細水長流。”
標簽: 72歲老人堅持記賬4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