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惠娟在對著網(wǎng)上的商品信息寫年貨清單。 通訊員 秦倩攝
“谷飼原切牛排268元、通心粉80元、初榨橄欖油109元,這些都是我今年在直播間買的,特別劃算。”昨天上午,在姑蘇區(qū)虎丘街道清塘新村的活動室,老蘇州馮惠娟主持了一場線上“年貨推薦會”,她和社區(qū)的老年居民分享了自己搜羅各大線上直播間而列出的“洋年貨”清單。在馮惠娟的帶領(lǐng)下,老人們也學會了線上下單的方法。
自從這幾年網(wǎng)購興起后,馮惠娟就逐漸開始在網(wǎng)上買年貨,成了社區(qū)里的網(wǎng)購達人。“今年,年貨單里三分之二的東西都是在直播間買的,孫女說,自從我學會了網(wǎng)上淘貨,變得勇于嘗新、喜愛獵奇了。”馮惠娟說,現(xiàn)在買年貨已不再追求“便宜量大”,從最初的囤貨已經(jīng)變成了現(xiàn)在的“買新鮮”。而在直播間不僅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到年貨,而且還能買到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的東西,這很好地滿足了現(xiàn)在需要。這兩年的年貨單,品種不僅增多,還趨向于潮流時尚,“今年給自己買了有助心臟健康的輔酶,給孫女買了一大箱無糖汽水。”
與很多人一樣,馮惠娟家買年貨前都會列一張年貨單,然后拿著清單到市場上一一選購。說起年貨單在這些年的變化,馮惠娟感觸頗深,“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都會一筆筆記錄下采購年貨的明細,從開始要寫寫幾大張,都是些怕沒買到、買不到的物品。”在馮惠娟家里,記者看到了馮惠娟多年積累的年貨單,同時也伴隨著一沓沓花花綠綠的糧票、肉票、油票。“以前物資相對匱乏,三口之家春節(jié)計劃供應(yīng)的是一斤半的肉。那就要花點心思,挑肥點的五花肉,煮上一砂鍋,肉香四溢,過年的氣氛就出來了。” 馮惠娟說,即便當時是憑票供應(yīng),但有些年貨還要趕早排隊,才能挑到好的。比如要買條花鰱,一定得起個早,去晚了只能買條小的,或者就賣光了。那個時候,每月收入也就六七十元,要拿出二十多元置辦年貨,還要盡力把“年貨單”上需要的東西湊齊。“過年能穿上新衣、吃到幾塊紅燒肉、抿上幾口黃酒、嘗幾粒糖果、放幾響鞭炮,這已是一份非常難得的年貨了。”
從憑票買糧油,再到直播間“任性購”。這么多年來,馮惠娟的年貨清單基本都是以吃為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年貨等同于‘好吃的’,過年的意義在于吃平時舍不得吃的大魚大肉,而現(xiàn)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年貨的期待升級為‘吃好的’。”如今,馮惠娟對吃更注重經(jīng)濟、健康、綠色。“盡管年貨清單上的內(nèi)容一直在變,但無論置辦年貨的元素如何變遷,那份期待過年的心情、期盼團圓的思念永遠不會改變。”馮惠娟說她會繼續(xù)把年貨清單寫下去,將那份年味保留下去。(記者 劉達 通訊員 秦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