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因為耳垂上有折痕而驚慌不已,認為這是心血管病的前兆。專家認為,目前,單純依靠這一特征來預判冠心病不一定準確,市民可以對照相關高危因素,重視體檢和早期治療。
近日,“耳垂有折痕是冠心病前兆”再度成為網(wǎng)絡熱搜話題。62歲的蘇阿姨看到后,對照檢查發(fā)現(xiàn)自己正有相關特征,因此緊張不已。在社區(qū)醫(yī)院檢查后,發(fā)現(xiàn)自己僅僅血壓偏高,這才慢慢放下心來。
作為一種致死率較高的心腦血管疾病,冠心病的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介入很重要。資料顯示,上述“前兆觀念”早在1973年就被提出。2014年,又有國外科研機構進行了小型樣本研究,發(fā)現(xiàn)臨床上確實有耳垂有折痕的受訪者患有冠心病。
“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直接將耳垂折痕與冠心病畫等號。”蘇州市立醫(yī)院東區(qū)心內(nèi)科副主任醫(yī)師嚴進認為,多年來,雖然醫(yī)學界有不少心臟疾病相關因素的研究,但由于樣本量小、沒有明確合理的病理生理機制,“耳垂折痕”這一特征仍未被寫入相關教科書、冠心病指南和形成專家共識,因此它不能作為臨床上是否真的患病的有力依據(jù)。
嚴進認為,從生理上來說,耳朵雖然處于身體遠端,但是血供豐富,富有彈性。但如果這個“敏感部位”血流減少或因為衰老,就容易出現(xiàn)局部纖維蛋白斷裂,從而導致折痕出現(xiàn)。此外,習慣側睡、遺傳因素也是耳朵出現(xiàn)折痕的重要原因。
在不少流傳于中老年人朋友圈的“科普文章”中,不僅耳垂折痕,老年斑、眼袋和鼻溝等面部特征也被認為與冠心病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甚至存在“符合相關面部特征越多,患冠心病的概率越高”的說法。
“冠狀造影是明確冠心病的‘金標準’。”嚴進認為,只有在這項檢查下,冠狀動脈狹窄超過50%,才能被認為患有冠心病,需要進一步介入治療。狹窄在50%之下,絕大多數(shù)會被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肥胖、有心血管病家族史、‘三高人群’等都是冠心病高危人群。”嚴進建議,市民可以在日常體檢中特別關注一下自己身體的BMI指數(shù)(體重指數(shù)),如果這個指數(shù)超過28,則體重達到肥胖標準,患冠心病概率會有一定提高。(記者 朱瀚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