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天(7月10日),76歲退休教師林先生陷入了望不見盡頭的“深淵”,反復的下肢動脈血管硬化、閉塞、缺血,住院行血管擴張、成形手術,再栓塞缺血,再住院取栓、植入支架,再閉塞缺血,再手術……但末梢血管血供始終未得到改善。
林老師奔波于多家醫(yī)院都束手無策。每個被缺血性疼痛折磨的白天夜晚,電擊樣、刀割樣、針刺樣、撕裂樣和緊箍樣各種疼痛輪番轟炸,一會兒感到雙腳被火灼烤,一會兒又感覺冰冰涼,種種痛苦的煎熬對于林老師來說,生不如死。只能等待足趾繼續(xù)缺血壞死、截肢?只能苦苦忍受無窮無盡的疼痛折磨?抱著一線希望,林先生找到了我院疼痛科主任徐晨婕,徐主任提出的“脊髓電刺激”神經(jīng)調控治療方案,重新燃起林先生對未來的期望,但治療之前,仍有重重困難需要解決。
迎“難”而上 多學科協(xié)作打破僵局
盡管挑戰(zhàn)不斷,但林先生和家屬對于積極治療的渴望和信任打動了徐晨婕主任,徐主任在醫(yī)務處的支持下啟動了全院多學科協(xié)作方案,攻克道道難關。由介入血管科、血管外科、腎內科、心血管內科和神經(jīng)內科聯(lián)合進行術前評估,感染性疾病科和全科醫(yī)學科多次根據(jù)血培養(yǎng)結果指導調整抗感染方案,術前將感染指標控制到最佳狀態(tài),疼痛科具體實施該手術,麻醉重癥監(jiān)護病房(AICU)進行術后監(jiān)護,術后腎內科血透團隊在AICU實施床旁血濾,保障圍手術期安全,最大程度保證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經(jīng)過術前抗感染,林先生的感染指標明顯改善。一切準備就緒,手術在心研所雜交手術室實施。徐晨婕主任憑借精湛手術技巧,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實時引導下快速精準地將一期測試電極植入到位,啟動脊髓電刺激,抑制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重新“打通”了下肢血供,林先生術中即感疼痛緩解、下肢溫熱。
化“險”為夷 黑紫雙足重獲新生
術后轉入AICU,麻醉疼痛與圍術期醫(yī)學科主任史宏偉教授指導術后監(jiān)護,順利完成床旁血透,患者平穩(wěn)度過術后觀察期,也度過了半年來第一個平靜無痛的夜晚。第二日早晨,林先生的足趾仿佛重獲新生,原本已無動脈搏動的雙腳迎來血色,監(jiān)護儀上可以看到足趾氧飽和度達到了100%,血流灌注指數(shù)也從原先的測不出到可以測出。病情平穩(wěn),術后第二天順利轉出AICU,回到病房,徐晨婕主任團隊重新對林先生足趾以及疼痛情況進行了評估,紫黑和腫脹消褪,雙足溫熱,可觸及足背動脈搏動,疼痛消失,同時水腫和破潰滲出均改善。同病房病友都稱林先生仿佛換了一雙腳,術后第三天林先生下床順利正常行走。一周后疼痛科進行二期手術將刺激器植入到位,出院時林先生也露出久違的笑容,半個月復診林先生的多個發(fā)黑的腳指頭開始長出粉紅色的新鮮肉芽組織。
徐晨婕主任指出,下肢缺血疾病是難治的臨床問題,這類患者的1年死亡率仍高達25%,截肢率30%,5年死亡率超過60%,面對嚴重缺血,患者可以接受介入治療或者手術血管重建來改善外周血供,從而緩解疼痛并保存肢體,但仍然有一部分人群經(jīng)過治療無法改善或者不適合接受血管手術治療。脊髓電刺激是一種微創(chuàng)綠色的神經(jīng)調控手術,不僅可以緩解疼痛,還可以抑制交感神經(jīng),增強副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擴張外周血管,從而增加下肢血供和改善末梢微循環(huán),促進潰瘍傷口愈合,延緩截肢甚至避免截肢,提高生活質量。
(《零距離》記者/王華素 編輯/趙夢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