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在蘋果移動PC產品中,Macbook Air的人氣一直以來都是遙遙領先的,究其原因,畢竟當前喬布斯將第一代Macbook Air從牛皮紙袋里取出的畫面太過印象深刻。
時至今日,Macbook Air已經(jīng)成為了輕薄便攜的代名詞,不過關于Macbook Air適不適合入手,市場中總是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不同的聲音。在筆者來看,這個核心在于你選購的出發(fā)點,而今天這篇文章并不適合只鐘情于MacOS系統(tǒng)的廣大果粉,因為這類用戶并不習慣于Wintel平臺。這篇文章只適合那些習慣于Wintel平臺輕薄本,但在選購上還在考慮Macbook Air的用戶,接下來,筆者就通過英特爾陣營中的Air——華碩破曉Air與Macbook Air來一個全方位比拼,看看最終的對比結果。
(資料圖)
Macbook Air并不Air
之所以Macbook Air在移動PC市場當了十幾年的輕薄代言人,主要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方面是先入為主,畢竟Macbook Air第一次給出極致輕薄筆記本的概念;另一個就是Air這個后綴,給人以十分輕量化的印象,再加上從牛皮紙袋里抽出這個畫面的加持。
實際上,對于輕薄筆記本最為核心的輕量化標準,Macbook Air一直以來也并不算出類拔萃,以現(xiàn)在在售的13英寸Macbook Air來看,重量上位1.24kg,不能說數(shù)據(jù)不好看,只能說在輕量化數(shù)據(jù)上做的中規(guī)中矩。
再來看看最新的華碩破曉Air,重量上僅有990克,雖然不是什么吉尼斯世界紀錄,但對于一款14英寸筆記本來說,能夠做到這個重量已經(jīng)是相當不易了。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么輕,源于華碩破曉Air整機ACD面使用的是鎂鋰合金材質,而Macbook使用的是全鋁材質。
13代酷睿i7與M2
說到對比自然要聊到性能,具體來看就是酷睿與M系列處理器的對壘,華碩破曉Air搭載了第13代英特爾酷睿i7-1355U處理器,該款處理器采用英特爾7工藝制造,擁有2個P核心和8個E核心的架構,10核心12線程,最大的睿頻頻率可達到5.0GHz,此外還具備了12MB三級緩存,并集成了銳炬Xe顯卡。
蘋果Macbook Air則搭載了M2處理器,擁有5nm工藝,容納200億個晶體管,Arm架構,8核心CPU(四個高性能 Avalanche 核心和四個高效Blizzard核心),3.5GHZ頻率,10個GPU內核。
在CINEBENCH R23的跑分中,酷睿i7-1355U處理器單核得分為1659,多核得分為7666;M2處理器的單核得分為1647,多核得分為8262。
因此,i7-1355U相比于M2,單核得分要更強,但多核得分上則要稍稍落后于后者.
擴展性 Macbook Air小尾巴必須形影不離
在筆者看來,一直以來輕薄本的發(fā)展方向更加注重薄,同時在薄上急功近利,為了能夠追求視覺上的薄,不惜使用楔形外觀這種障眼法,重量一點沒減的同時,常規(guī)接口消失殆盡。因此,不得不隨身攜帶一個不短不長的小尾巴,十分不便。
雖然Macbook Air的厚度為1.13cm,比華碩破曉Air 1.59cm的厚度更出色,但后者更輕,同時,我們也要看兩者整體的擴展性表現(xiàn)如何。
其實可以從圖中的清晰的看到,華碩破曉Air雖然極致輕量化,但接口上毫不妥協(xié)。該款輕薄商用本具有1個USB 3.2 Gen 2 Type-A、2個雷電4、1個HDMI 2.1 TMDS、1個Micro HDMI to RJ45(并附送了一個RJ45轉接線)和1個耳麥接口。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通過接口外接三臺顯示器,加上自有的顯示屏,做到四屏聯(lián)動,全面提高了生產效率。
反觀Macbook Air常用接口,可以用十分匱乏來形容,如果不隨身攜帶一個小尾巴,顯然無法適配日常的工作所需。
不僅如此,在屏幕上華碩破曉Air也更加有優(yōu)勢,整機擁有16:10黃金比例的2.8K超高清分辨率OLED屏幕,在非HDR下最高亮度達到399.33nits。而且該款屏幕提供了多個色域模式,在sRGB下測得平均色準DeltaE=0.41,素質極佳。
性價比選項
最后說到性價比選項,而在歷史的長河中,蘋果的設備根本就沒有性價比可言,畢竟它針對的是收入較高的群體,對于價格比較模糊,就拿華碩破曉Air和Macbook Air來看,原生1TB固態(tài)硬盤的容量不到9000元,M2版Macbook Air原生1TB容量的機型價格進行達到了14000元,可以說相差巨大,所以說如果你只是被Macbook Air名氣所吸引,趁早懸崖勒馬,有這個費用再給自己換個手機它不香嗎!
(8239516)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