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國家博物館協(xié)會博物館委員會在瑞士舉行以“陳列的語言”為中心議題的年會上提出,陳列語言是“博物館工作人員與博物館觀眾之間進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徑”。從其具體的實現(xiàn)手段來說,常用的方法有文字、圖片、實物、模型、雕塑、影像、新媒體等。策展者通過一定的規(guī)律將以上方法進行有機組合,形成博物館的陳列語言。也就是說,陳列語言是博物館中通過不同形式的組合來最大程度地傳達文物背后的信息,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展品的一種非言語性語言,以此來完成傳播、教育的目標。陳列語言存在于特定的展覽情境中,縱觀我國博物館陳列展覽,常用的博物館陳列語言主要有平行式、交叉式、交互式、 沉浸式陳列語言四種類型。
平行式。所謂平行式陳列語言是利用復原的理念,通過所展展品以外的實物或者其他輔助材料,為觀眾重現(xiàn)一個完整而特定的情境。其在博物館中的運用往往是二維 圖像與三維實物的結合。如在對尖口瓶這一文物進行展示時,展品背襯一張示意圖,畫面中瓶口兩道向下的曲線代表水流,有兩只手一前一后把握住器身,瓶身兩側的半圓形環(huán)可以用來套繩子,整個畫面在做倒水狀。這幅圖寥寥數(shù)筆便很形象地向觀眾傳達了尖口瓶這一器物在當時使用的情境,與三維實物展品相結合, 從而形成統(tǒng)一融合的關系。這一陳列語言無論其再現(xiàn)的對象是否真實存在都具有一定的意義,因為它模仿的是對象的某一特征,即便模仿對象消失,但是該特征仍具有意義。因此,平行式陳列語言所傳遞的信息與實物展品能夠傳達的信息本身是平行的關系。
交叉式。所謂交叉式陳列言語,即其善于利用它物的特點來說明本展品的特色,通過該陳列語言傳遞的信息和展品本身傳達的信息之間是一種交叉關系,兩者之間必 然有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如在一博物館場景中曾展出民國通貨膨脹時期,在華美國兵正在用鈔票點煙的情境。在觀眾的普遍認知里,引火用的必定是不值錢的東西,但是士兵為何會用錢點煙?這一場景將通貨膨脹導致錢幣貶值的社會環(huán)境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果該情境脫離了通貨膨脹的語境,便會有多種解讀方式,最終違背場景設置的初衷。因此交叉式陳列語言的特點就在于展品之間構成了緊密交織難以分割的交叉聯(lián)系,再現(xiàn)體必須與對象相結合才能被理解。
交互式。在陳列展覽中,有些展品的信息量豐富且通過靜態(tài)的圖文、實物組合不易表達,需要使用互動性多媒體吸引非專業(yè)觀眾的興趣,靜態(tài)的實物與動態(tài)的多媒體進行組合,構建一種恰當?shù)那榫?,也是陳列語言在博物館展陳中最常見的應用方式之一。如在風語筑打造的懷來濕地博物館中,“鳥類生境知多少”展項將鳥類標本與互動多媒體相結合,觀眾可根據(jù)文字提醒和生境場景,幫助六種水鳥尋找它們在濕地最適合的棲息地。這種方式打破了靜態(tài)的純圖文形式的解讀,而是在觀眾與實物資料(標本)之間建立了交互的聯(lián)系,從而增強了陳列語言的可傳播性和趣味性。
沉浸式。隨著數(shù)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與成熟,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感官體驗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展陳手法,這種展陳手法即沉浸式體驗,當下這也成為博物館陳列語言中最受歡迎的一種方式之一。其將實物展品與聲光電等數(shù)字媒體技術相結合,帶領 觀眾進入特定的時空情境,營造近乎真實的沉浸式體驗。如在上海淞滬抗戰(zhàn)紀念館中,“淞滬抗戰(zhàn)”沉浸式場景通過實物展品與數(shù)字科技,使參觀者的聽覺、視 覺、觸覺、體感與場景還原相結合,既讓觀眾在房屋內感受日軍飛機在窗外的轟炸、樓板的震動,又有鄉(xiāng)村老街的雨夜巷戰(zhàn),仿佛置身“電閃雷鳴、大雨滂沱、槍林彈雨”的戰(zhàn)場氛圍,以此來體驗城市、鄉(xiāng)村戰(zhàn)爭的激烈與殘酷,同時觀眾也成為這個時空的一部分,以沉浸體驗的方式接收到有效的信息傳遞,從而達到了陳列語言的傳播效果。
陳列語言的恰當運用能夠“讓文物說話”。構建一種恰到好處的陳列語言, 其關鍵在于組合,實物與實物之間、實物與各種輔助展品之間建立有機的、具體的、準確的聯(lián)系,從而用畫面語言來對科學知識做出藝術化的表達,減少觀眾參觀對于文字的依賴,為觀眾與實物展品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信息傳播。無論是何種類型的陳列語言,具體的展品組合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訴說各自的信息,這樣的展品組合才是有活力、有關聯(lián)的。(作者 宋曉東)
(作者系上海風語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策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