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與火”
1983年《揚州日報》復刊后,一支由40多人組成的印刷團隊成立,專門負責印刷《揚州日報》。當時的報紙都是用鉛字印刷,過程大致分為鉛塊融化、鑄字、揀字、排版、壓版、鑄版、印刷等一系列繁雜工序。那時的揚州日報社印刷廠分鑄字、排版、照相制版、鉛印輪轉等多個車間,條件艱苦,鉛印輪轉車間內僅配備了一臺由北京人民印刷機械廠生產的鉛印輪轉機。
每天傍晚6點,印刷團隊中必須有一名工人準時到崗,將重重的鉛塊放入大鍋中用火焚燒,使鉛化開(俗稱“化鉛”)。夜里工人們等文稿出來后,需對照著排列好鉛字。過去的排字車間里,擺著一排排高大的字架,從上到下分為無數個小格子,每個格子都裝著一個漢字的鉛字。在整個排字過程中,工人要保證又快又準。之后還要經過壓紙型、澆鑄鉛板的工序。壓紙型用的硬紙板是特制的進口材料,耐高溫,不易變形;澆鑄鉛板需要先融鉛水,鉛字在紙板上軋出凹凸不平的字型后,工人將紙板裝進半圓形鑄板機,三四百攝氏度高溫的鉛水同時注入機器,與紙型相咬合,經冷卻便成為一塊拱形鉛板,之后再將鉛板裝到輪轉機上,這才開始印刷報紙。
(資料圖)
“光與電”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延續(xù)多年的“鉛與火”走向余暉,“光與電”的時代拉開序幕。隨著印刷設備更新,印刷報紙從鉛印轉變?yōu)槟z印,從鉛字排版轉變?yōu)榧す庹张?。激光照排的出現使手工碼字的鉛排被計算機排版所取代,將壓紙型熔鉛制版變?yōu)榧す庹张懦鲕浧?,極大地提高了出版效率。
隨著激光照排技術越來越先進,工人們坐在電腦前敲敲鍵盤就能完成接版、排版等工作。報紙的電子版文件通過專線傳輸到電腦上后,通過發(fā)排機發(fā)排成膠片,然后經過曬版工序,再將其放入彎版機中,通過自動對準進行彎版,之后才可以進入印刷的相關流程。印刷前,要將彎好的報紙模板裝在相應的印刷輥筒上,完成裝版、穿紙等工作后,才能順利開始印刷。
隨著印刷設備不斷更新,報紙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一開始,《揚州日報》一直是黑白套紅報,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第一張彩報才“出爐”。在印刷彩報過程中,工人們用到了色彩調配,之后從“單面彩”發(fā)展到了“雙面彩”。
“數與網”
進入21世紀,報紙印刷的設備和技術不斷更新,數字化程度逐步提高,現代化的印刷設備解決了字體倒立、照片花臉等問題。到了2010年前后,印刷人員使用的普通發(fā)排機已“升級”為CTP(ComputerToPlate)制版機,該機器省掉了過去的曬版程序,更加便捷。
除了印刷技術的與時俱進,《揚州日報》還實現了從紙上到網上的躍遷。2004年5月30日,揚州新聞網試運行,揚報人開始開拓網絡傳媒,將新聞第一時間傳遞給網民;2006年8月18日,《揚州日報》和報社下屬的《揚州晚報》《揚州時報》實現由傳統紙質媒體向數字媒體的跨越,《揚州日報》也成為省內地市級平面媒體中第一家開通數字報的媒體。2008年6月20日,揚州新聞網升級為揚州網。
2010年11月3日,揚州日報官方微博發(fā)出第一條“140字”微博;2013年8月12日,揚州日報微信公眾平臺試運行,每天清晨,小編都會精心選擇重要新聞信息,推送至用戶手機,以圖文、語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傳遞新聞信息。
“云與端”
2010年前后,移動互聯網高速發(fā)展,敏銳的揚報人又再次航向一片新藍海。2015年12月28日,“揚州發(fā)布”手機客戶端(APP)正式上線,實現了全資訊發(fā)布、全天候推送、全平臺傳播、全范圍覆蓋,是市委市政府重要的新媒體信息發(fā)布平臺、揚州最權威的資訊集成平臺、揚州第一智能互聯平臺和揚州掌上政務中心。
“揚州發(fā)布”手機客戶端上線后,迅速成為政府部門發(fā)布信息、市民獲取新聞資訊的重要平臺,在歷年市兩會、重大節(jié)慶等活動的報道中一馬當先,用戶數和傳播力屢創(chuàng)新高。隨后,“揚州發(fā)布”又緊跟時代步伐,推出直播、短視頻等板塊,如今下載用戶數已突破160萬。
曾經,讀者和新聞人隔著報紙和屏幕,無數次想象對方的樣子;如今,只要指尖輕觸手機,我們便可在“云端”抵達彼此。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