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至終,我們對于研磨度的粗細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描述。所以當大家談論起研磨度,會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表達方法,有人會用「細砂糖」形容,有人習慣用磨豆設備的刻度大小,也有用過篩率來表達。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雖然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們的最終目標都是一樣的,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咖啡粉顆粒的粗細程度。
在木板上的咖啡豆
刻度參考法
這是使用磨豆機的刻度值來做咖啡粉的粗細參數(shù),一般來說都是以當前熱門且通用性較高的磨豆機作為描述參考。例如EK-43的7刻度、C40的26格等等...
它是弊端比較大的一個參考法,市場上琳瑯滿目的磨豆機讓買家持有相同機型的幾率較低。不同機型的研磨數(shù)值各不相同,同樣的刻度下不同磨豆機研磨出來的咖啡粉將會是不同大小的顆粒。當擁有相同型號的研磨設備,由于它的安裝、使用、保養(yǎng)狀態(tài)各有區(qū)別,那么,即使同一個刻度仍難以作為參考標準。而如果雙方持有的磨豆機不同,應用這個參考法的難度將更高。
目測類比法
目測類比法就是我們用一些常見的物體,來比喻咖啡粉的研磨粗細。粗砂糖、細砂糖都是最常被用到的研磨度形容詞。
這類描述是能夠讓人最直接的聯(lián)想到,研磨度的粗細大小,但這也是一個“不太靠譜”的描述方式,因為人的眼睛很難區(qū)分細小物體之間的差別,當我們的眼睛被一些焦點物體所吸引住,很容易就忽略掉其他的細節(jié)。
打個小比方:使用手搖磨豆機磨一份較細的咖啡粉,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看起來比較大的顆粒,而這些顆粒就容易吸引你的目光,讓你誤以為這一份“粗砂糖”的研磨,但其實它是“細砂糖”顆粒的研磨度。眼睛誤導了你的判斷,這便無形增加了出錯的概率。所以在初步判斷研磨度時,可以將咖啡粉攤開,觀察整體,將出錯率降到最低。
篩網(wǎng)校準法
文章里最常出現(xiàn)的一個,主要是將它用于校準杯測、手沖粗細的研磨度判斷。使用的是20號標準篩網(wǎng),孔徑為0.85mm。這個篩網(wǎng)可不是用于篩除細粉哦,主要是用來判斷研磨度。
它的優(yōu)點就是復制性較強,只要找準過篩率,不同的磨豆機也能夠找到相同的研磨度。缺點就是有點廢人...
使用方法就是取10g咖啡豆(亦或者10的倍數(shù),方便用于計算,粉量越多,得到的數(shù)據(jù)越精確),挑選一個研磨度進行研磨,隨后將研磨好的咖啡粉倒入篩網(wǎng),然后,搖它!水平左右搖它?。?!
搖到顆粒不再有明顯的掉落(一般是3—5分鐘)。接著對掉落下來的顆粒進行稱重,用得到的粉重除以總粉量就能夠得出過篩率了。
來個栗子:我們采用了10g粉,通過粉量為8g,那么過篩率為80%,如果想要達到90%的話,我們就可以通過調細研磨來提升它的過篩率。
無論什么參考法,給到的參數(shù)最終都是為了減少新接觸的豆子沖煮試錯。例如粗砂糖大小、或者過篩網(wǎng)80%的過篩率,這些都能使我們在沖煮前將研磨大致調整到合適范圍的區(qū)間,再結合我們沖煮時下水的速度和萃取的時間,最終能消耗更少的咖啡豆來調整出最適合它的研磨參數(shù)。
- END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