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鞅(約前390--前338) 戰(zhàn)國時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2、衛(wèi)國人。
3、公孫氏,名 鞅,原名衛(wèi)鞅。
【資料圖】
4、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游說秦孝公變法。
5、孝公六年(一說三年)任左庶長,旋升大良造。
6、孝公十二年由雍(今陜西鳳翔南)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進一步變法。
7、后十年(前340年),因戰(zhàn)功封商(今飔西商 縣東南)十五邑,稱商君,商鞅。
8、其政治主張,強調(diào)“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史記·商君列傳》),“開阡陌封疆”(同上書),廢除井田制,確認地土私有,取消分封與世襲制度,建立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
9、又實行耕戰(zhàn)政策,凡耕戰(zhàn)有功者,可受賞封爵。
10、并厲行法治,推行“連坐法”。
11、其變法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奠定秦國富強基礎。
12、秦孝公死,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
13、《漢書·藝文志》著錄《商君》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又有《公孫鞅》二十七篇,今佚。
14、遺物有“商鞅方升”(舊稱“商鞅量”)。
相信通過商鞅這篇文章能幫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時候,也歡迎感興趣小伙伴們一起來探討。
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標簽: